驻吉达总领事谭邦林在沙特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全面小康》

2021-11-02 21:15

2021年11月2日,驻吉达总领事谭邦林在沙特主流媒体《欧卡兹报》发表题为《中国的全面小康》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最近,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记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介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实践,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为帮助读者更好了解中国的全面小康,笔者谨将《白皮书》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并分享给大家。

一、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梦想实现小康。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将一个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变成小康社会,千年梦想成真。

二、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并不断扩大。

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中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2位。量子信息、铁基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一大批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高速铁路总里程3.8万公里,全球第一;高速公路总里程16.1万公里,全球第一;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全球第一,港口深水泊位数量全球第一。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8个;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7个。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快速普及,5G终端连接数达3.65亿,网民超过10亿。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实行全过程民主。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国式民主让人民的期盼、希望、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真正解决人民想要解决的问题。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

文化更加繁荣,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精神面貌深刻改变,精神力量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全体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孝老爱亲、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弘扬,集体意识、团结精神、奋斗品质、家国情怀等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发扬光大,凝聚起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影视出版繁荣,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文化需求。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中医药、武术、京剧、茶道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美食美景受到热捧,影视综艺、网络文学、流行音乐广受欢迎。56处世界遗产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热悄然兴起,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民生福祉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约27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约5033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所有学龄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所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得到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并获得合理报酬,人民群众享受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社会弱势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中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医疗卫生体制的优越性,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有效维护。中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普遍遵循的发展路径。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2020年,中国民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89.5%。中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和世界节能进步最快的国家,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下降13.2%、18.8%。

三、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享的小康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

中国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大,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贫困人口、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的脱贫,是最为艰巨的任务。党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少数民族人口全部脱贫作为攻坚任务,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经过多年持续艰苦奋战,于2020年底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迈入小康。城镇化率达到63.9%,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四、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靠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拼搏奋斗出来的。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分享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定政策的最高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各方力量。为了实现小康目标,党科学制定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采取渐进策略,提出一个时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小康社会建设能够分阶段、稳定连贯地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为全面小康注入动力、释放活力。面对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矛盾和束缚。在推进改革实践中,既大胆试、大胆闯,又实事求是、善作善成,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使小康社会建设积极向前推进。

五、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

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1979年至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自2006年起,中国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再次成为拉动全球贸易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中国贡献占比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增加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注入信心和力量。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616.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是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中国探寻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欧卡兹报》网站链接如下:https://www.okaz.com.sa/articles/authors/2086880